首頁 相簿 flickr 相簿 RSS 訂閱
分享+ 貼到 Facebook 貼到 funP 貼到 Plurk 噗浪 HemiDemi Google Bookmarks MyShare 其他更多書籤
針對查詢「"12-60"」依日期排序顯示文章。依關聯性排序 顯示所有文章
針對查詢「"12-60"」依日期排序顯示文章。依關聯性排序 顯示所有文章

星期五, 6月 20, 2014

法國蔚藍海岸、普羅旺斯蜜月旅行 - Day 7 TGV 高速火車、雪儂梭堡

第 7 天、離開了南法,越往北走、越靠近巴黎,就越接近旅程的尾聲。

使用 Nikon D800E + AF-S Nikkor 16-35mm f/4G ED VR、SONY RX100 拍攝。Click 檢視大圖。

飯店早餐


...(閱讀全文)

星期一, 4月 09, 2012

「轉變」從 4/3 到 135 全幅 ● Nikon D700

從使用數位相機開始,一路以來都是 OLYMPUS,在 DSLR 的選擇上也很直覺的選擇 4/3 系統,一切都是這麼的理所當然;除了品牌情感,還有無法忘懷的 OLYMPUS 色彩。

使用 Nikon D3100 + AF-S DX Nikkor 35mm/F1.8G 拍攝。
Click 檢視大圖。



但最近終於下定決心出清 4/3 系統的裝備,轉換系統到 Nikon 全幅,雖然我也有 Nikon APS-C,但那始終不是轉變,而是備援;捨棄掉 4/3 好用的 12-60 與 50-200 的確很令人掙扎,也因此拖至現在才真正決定轉換,再加上 D700 降到一個合理的價格帶;未來會維持以 Nikon FX + Micro 4/3 雙系統的方式,差異與區隔性會比以往還要清楚。

剛入手時僅配上 Nikon Gift - AF 50mm/F1.8D,但實拍卻都以 DX 鏡 AF-S DX 35mm/F.18G 佔大多數,雖然有四周暗角的問題,但便宜好用的 DX 35.8G 不用有點可惜。以下實拍也是以 DX 35.8G 為主。

#1. DX35.8G @schokolake 巧克力雲莊


#2. DX35.8G @schokolake 巧克力雲莊


#3. DX35.8G @Vilavilla 魔法莊園


#4. DX35.8G @Vilavilla 魔法莊園


#5. DX35.8G @Vilavilla 魔法莊園


...(閱讀全文)

星期五, 7月 01, 2011

HTC Desire HD × 悠遊魔卡

Desire HD 因為背蓋無法拆卸且屬於金屬材質,會有屏蔽效應,是屬於無法安裝悠遊魔卡的機型,雖然仍有很多替代方案可用,但悠遊魔卡還是有其他方案無法取代的好處;後來 mobile01 有人分享 DHD 成功安裝的心得,剛好我的 DHD 也有使用保護背蓋,因此就馬上線上訂了一組。

使用 OLYMPUS E-5 + ZD 12-60 SWD 拍攝。Click 檢視大圖。

HTC Desire HD × 悠遊魔卡,送作堆前先合照一張。


悠遊魔卡開箱。整套有晶片卡、天線、吸波材、輔助滑片、固定用細膠帶、安裝手冊與悠遊卡 Logo 貼紙。


馬上就開始動手,先將 SIM 卡與晶片、天線合體。悠遊魔卡共有 4 種天線型式來搭配不同手機,DHD 選用的是第一型天線。


接著利用輔助滑片將 SIM 卡放入手機插槽。


悠遊魔卡的天線可以彎曲,因此蓋上電池蓋也沒問題,將吸波材固定(銀色面向金屬背蓋)在天線上,這樣就等於已經安裝完畢。


最後蓋上 case-mate Barely There 超薄硬殼,完成。完璧!!


開機後,馬上出現 SIM 卡工具箱的圖示,下拉後就能看到「悠遊卡感應開啟」... 感動!


接下來是悠遊魔卡的重點與優勢,從 SIM 卡工具箱內就能使用悠遊卡專區的服務。


可以設定悠遊卡的感應是否開啟,也可以設定交易提醒功能,但交易提醒功能要有效、必須遵守某種操作流程,個人是認為非常不便,反正這個提醒對我不重要,因此可以關閉不用(無視)。


接下來是各種悠遊卡的查詢功能;為了保險起見,先儲值 100 元測試。


餘額查詢可以即時得知悠遊卡內的金額,不用再透過查詢機,是非常好用的功能。


查詢最後一次的加值金額與時間。


也可以查到最近 6 筆的交易記錄與金額。


短暫使用感想:
  • 捷運刷進刷出很正常,感應良好。
  • 中山站的一般加值機加值失敗,但快速加值機正常。
  • SIM 卡工具箱的圖示有點礙眼,希望未來有 APK 可用。(其實是有的,但沒對一般人開放)

...(閱讀全文)

星期二, 3月 01, 2011

鋼筆族好物「洋蔥紙」

這本洋蔥紙買了一段時間了,不過一直沒真正認真寫,這次趁三天連假,既然前兩天拍照拍夠了,那第三天就來寫寫字吧...

使用 OLYMPUS E-5 + ZD 12-60 拍攝。Click 檢視大圖。



這本洋蔥紙是德國進口,價格並不算便宜,紙張非常的薄,卻不會暈墨、也不會背透,紙質很像乾掉的洋蔥皮,而且有相當的韌度,我想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被叫做洋蔥紙吧,而且紙張彎曲會有聲音,個人還蠻喜歡這種聲音。

書寫感很不錯,不會過滑或澀,長時間書寫也不容易累,而且墨水在洋蔥紙上面表現得很有質感,寫鋼筆的人一定要買來寫寫看。



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全文,點擊下列照片開啟大圖
使用 MONTBLANC 146 中班 F 尖,搭配百利金 Pelikan 4001 黑色墨水。



...(閱讀全文)

星期一, 2月 07, 2011

OLYMPUS XZ-1 「真 ‧ 救世主」誕生

這個標題似乎下得太誇張了(XZ-1 變成北斗の拳),不過真的有些人這樣認為;當 OLYMPUS 在 DC 市場上的能見度幾乎消失時,XZ-1 的出現、說是 OLYMPUS DC 救世主也不過份,雖然還需要待市場驗證,但初期反應看來是良好的。

不過... 說著說著,奇怪我手上怎麼也一台!?

使用 OLYMPUS E-5 + ZD 50/2 Macro 拍攝。Click 檢視大圖。



其實領完年終本來就打算撥一些來添顆鏡頭,不過假期間被 XZ-1 大樓毒害,加上自己用 E-P1 一年多的時間以來,覺得 E-P1 畫質與體積雖然可以兼顧,但還是無法達到隨身,質感很棒、卻很重;而 XZ-1 幾乎可以說是現階段「高階隨身 DC」中、JPEG 直出的影像品質最好的,就算要塞入口袋內攜帶也是可能的... 這應該是我最後選擇 XZ-1 的最重要原因。

OLYMPUS XZ-1 最大賣點,應該就是這顆掛上 Zuiko 名號的大光圈鏡頭,擁有 28mm-112mm(35mm equiv.)、最大光圈 F1.8-2.5,而且在 112mm 的望遠端還能有 F2.5 的大光圈,使得 XZ-1 可以有比 M4/3 Kit 鏡頭更淺的景深,甚至接近 APS-C Kit 鏡頭(均指望遠端最大光圈);而如此大的光圈可以讓低光源環境中的拍攝成功率提高,再加上最大光圈就是工作光圈,全焦段表現都很優秀,邊緣畫質相當良好,真的是讓人流口水的鏡頭規格。

i.Zuiko Digital ED 6-24mm/F1.8-2.5(28-112mm equiv.)


F1.8 大光圈銘牌。
雖然很多人很討厭這片銘牌,但我是覺得還好。


OLYMPUS 似乎從 PEN 開始,對於型號的表現就很低調,XZ-1 也不例外;而機頂的髮絲紋處理讓質感提升,內置閃光燈、可擴充的熱靴座、模式轉盤,該有的都沒缺。另外,鏡頭外圈為有段式轉盤,主要可以調整光圈值(A Mode),在隨身機中、操作手感滿點!

機頂髮絲紋與低調的型號。


機背配置有 3" 的 OLED 61 萬畫素顯示器、獨立錄影按鈕、第二轉盤等等,但沒有 AEL 與 Fn 按鈕是最大的缺點。

簡約的機背。


總結 XZ-1 的特點,大光圈 Zuiko 鏡頭、與 PEN 同等級的 TruePic V 影像處理引擎、6 種藝術濾鏡(ART Filter),尤其是戲劇性色調(無恥)濾鏡、優異的 JPEG 成像品質與色彩、3" OLED 顯示器... 等,讓我又重新選擇 OLYMPUS DC 為隨身相機。

OLYMPUS XZ-1 隨手試拍

#1. 望遠端最大光圈的景深表現(112mm/F2.5)。


#2. 再來一張望遠端最大光圈。


#3. ART 6 戲劇性色調濾鏡。


#4. ART 1 濃化色調濾鏡(POP Art)。


#5. ART 5 透視效果濾鏡(移軸),所在的高度不夠所以效果不是很明顯。


》》長期實拍連載《《

OLYMPUS XZ-1 主要規格
  • 感光元件:1000 萬畫素、1/1.63 型高感度 CCD
  • 鏡頭:i.Zuiko Digital 4X ED 6-24mm/F1.8-2.5(28-112mm equiv.)
  • 鏡頭構成:8 群 11 枚,6 枚非球面,包含 HD、DSA、SHR、EDA Lens
  • 拍攝範圍:一般/60cm~∞、微距/10-30cm~∞、超級微距/1cm~60cm(固定於廣角端)
  • 照片記錄方式:RAW(12-bit)、JPEG、JPEG + RAW
  • 動畫記錄方式:AVI Motion JPEG(30fps),HD 1280x720(每段約 7 分鐘)、SD 640x480(每段約 14 分鐘)
  • 聲音記錄方式:WAVE PCM 16-bit 44.1kHz(照片模式最長 30 秒)
  • 記錄媒體:內置記憶體約 54MB、SD(SDHC/SDXC 對應)
  • 取景器:3.0" OLED 約 61 萬點
  • 手震補償:CCD 位移式手震補償(動畫時使用電子手震補償)
  • 影像處理引擎:TruePic V
  • 對焦:CCD 對比檢出方式,單次自動對焦、手動對焦、微距、超級微距、焦點追蹤、臉部對焦
  • 輔助對焦燈:
  • 測光模式:324 分區 ESP 測光、中央重點平均測光、點測光
  • 曝光模式:iAuto、程式曝光、光圈優先、快門優先、手動曝光、低光源模式、場景模式、藝術濾鏡模式、自訂模式
  • ISO:自動 100 ~ 800、低光源模式 100 ~ 3200、手動 100 ~ 6400
  • 曝光補償:±2EV
  • 白平衡:自動、預設 6 種、單觸白平衡、色溫補償
  • 快門:60 ~ 1/2000 秒(B 快門 16 分鐘)
  • 拍攝模式:單幅、連拍(每秒 2 幅)、高速連拍 1、高速連拍 2(每秒 15 幅)、定時自拍 2 秒/12 秒
  • 內置閃光燈:ISO 800 時,廣角端 0.5 ~ 8.6m、望遠端 0.3 ~ 6.2m
  • 對應外部閃光燈:FL-36R、FL-20、FL-14
  • 攝影機能:包圍式自動曝光、包圍白平衡、ND 濾鏡
  • 藝術濾鏡模式:濃化色調、柔焦、懷舊粗粒子、針孔相機、透視效果、戲劇性色調
  • 影像比例:4:3、3:2、16:9、6:6
  • 電腦輸出介面:USB 2.0 Hi-Speed
  • 影音輸出介面:HDMI(HD/Stereo)、AV 端子(SD/Mono,NTSC/PAL 選擇可能)
  • 配件端口:可使用電子觀景器 VF-2、外接麥克風組 SEMA-1、微距臂燈 MAL-1
  • 電源:LI-50B,約 320 張
  • 尺寸:110.6 × 64.8 × 42.3mm
  • 重量:275g

...(閱讀全文)

星期三, 11月 17, 2010

PHOTO 物語 × NOV 17, '2010

陰天、突然而來的夕陽!

使用 OLYMPUS E-5 + ZD 12-60 拍攝。Click 檢視大圖。



...(閱讀全文)

星期四, 1月 21, 2010

PHOTO 物語 × JAN 21, '2010

今天為在我辦公室剛建立不久的耳機系統更換 OP(OPAMP, Operational Amplifier, 運算放大器),由於耳擴的部分以我一己之力無法改變,所以動的是 USB DAC(Digital-to-analog converter, 數位類比轉換器)的部分,當初選用這個 USB DAC 也是因為可換 OP 調音,可玩性比較高;而這次一口氣共換掉 4 顆 OP。

使用 OLYMPUS E-3 + ZD 12-60 拍攝。Click 檢視大圖。

首先是 FDO(Full Differential Output)的 3 顆 NE5532 換成金屬封裝 NS LME49720HA(下圖左中排列成正三角形的那 3 顆),LME49720HA 的特色是三頻均衡、解析力強、聲底透明、動態範圍大。



另外一顆是 LINE OUT 輸出到耳擴的 OPA2134 換成金封金腳的 BB OPA2107SM,特色為中頻厚實、柔順、解析度佳,音樂性與音響性皆不錯。



接下來就是慢慢 Run-in 了...

...(閱讀全文)

星期三, 12月 30, 2009

2010 台北車展 ~Episode 3~

連貼三天的台北車展,終於到了最後的一章,之前開頭都用車照片當幌子,裡面卻是美女照實在有點罪惡感,索性完結篇就直接用 Model 照片,比較不會有掛羊頭賣狗肉的感覺。

使用 OLYMPUS E-3 + ZD 12-60 與 OLYMPUS E-P1 + 17/2.8 拍攝。Click 檢視大圖。

Peugeot

Peugeot 是整場佔到最好的位置,以演唱會來說算是第一排搖滾區了。













CHERY 中國奇瑞(勝榮)

可能是中國車的關係,場子比較冷清些,不過秀結束後還開放讓大家拍 Model,還蠻不錯的。







HONDA















Lexus

跟 Peugeot 剛好相反,Lexus 是整場站到最差的位置,而且還跟正前方燈光對尬,最慘的是這時候閃燈當機,加上手痠,能拍到這兩張算是萬幸了。





SKODA







tobe m'car

很可愛的卡通版 m'car。



INFINITI

INFINITI 是最後停留的攤位,E-3 低電量,閃燈用到沒電,所以最後改用 E-P1,突然輕鬆很多。



同場加映 - 車展 HD 影片

秀開始後,改用 E-P1 的 HD 錄影,順便測試影片的效能與品質,因為現場音樂聲音很大,所以開了連續對焦(C-AF)也聽不到鏡頭對焦伸縮的聲音,不過中途有點小迷焦,看來 C-AF 還是不太夠力。

建議點選影片至 YouTube 觀看 HD 品質的影片。



~完~


...(閱讀全文)